先生一日出游禹穴,顾田间禾曰:“能几何时,又如此长了!”

范兆期在傍曰:“此只是有根。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

先生曰:“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

译文:

先生有一天外出游览禹穴,看到田间的禾苗说:“能有多少时间,又长得这么高了!”
范兆期在旁边说:“这只是有根。学问能够自己生根,也不愁没有生长。”
先生回答说:“人谁没有根?良知就是天赋予的灵根,自然生生不息;但受到私欲的拖累,将这颗根戕贼遮蔽,便不能发芽生长罢了。”

注释:

  • 传习录: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 卷下:表示这是《传习录》的第二卷。
  • 门人黄修易:指的是王阳明的学生黄喜。他记录了老师的教学内容。
  • 八:指这本书共有八篇。
  • 禹穴:传说中大禹治水时凿成的洞穴。
  • 顾:回头看。
  • 田间禾苗:指在田野里种植的稻谷。
  • 几何时:多久的时间,问的是多久之后。
  • 又如此长了:意思是稻谷已经又长得很高了。
  • 有根:比喻有根基,这里指有知识的基础或才能的基础。
  • 自植根:指自己培养和建立自己的基础。
  • 着了私累:受到个人利益等私欲的牵扯和影响。
  • 此根伤残塞:指私欲影响了本有的良知。
  • 不得发生耳:无法正常发挥其潜能。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王阳明对“良知”与“私欲”关系的深刻理解。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知”,它是天生固有的,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良知是自然的、生生不息的,只要不被外界的私欲所干扰,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但是,当人们受到私欲的影响,如名利、权力等外在诱惑时,就会忽视或损害这份内在的力量,使得它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这种观念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以及保持内心纯净对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