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又曰:“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诗句
又曰:“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译文
又说:“诸位兄弟的修行功夫,最忌讳的就是’助长’。聪明才智极高的人很少,学习者无法超越成为圣人的道理。起伏不定、前进和后退,这是修行过程中的正常步骤。不能因为我前些日子已经用功了,今天就不进步了,就想要强行表现出完美无暇的姿态来,这就是所谓的’助长’,连之前的努力都会因此毁掉。这不是小错。就像行走的人被绊倒后站起来继续走,不要装作没有被摔倒的样子。诸位只要时常怀着一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态,依照这份良知去做,不管别人如何评论,如何嘲笑,如何诽谤,如何荣耀或羞辱,任由你的努力有起有落,我始终如一,坚持我的致良知之道,久而久之自然会有所成就,所有的外界事物自然也会随之不动。”
注释
- 诸君功夫:诸位兄弟的修行功夫。
- 最不可助长:最忌讳的是过度推动或促进某种进程或行为。
- 上智绝少:极少数具有高度智慧的人。
- 遁世无闷:隐退于世而内心不感到郁闷,指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 不起是而无闷:即使没有外在的成就和名声也能心安理得。
- 随处得益:无论何处都能获得益处和成长。
- 魔也:比喻那些阻碍自己修行的人或事。
- 终被累倒:最终因为某些原因受到拖累或挫败。
- 节次:过程的阶段性或周期性。
- 节次自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和节奏。
- 致良知:追求并实践自己的道德良知。
- 功夫有进有退:修行或学习中会经历成功和失败。
- 魔也:比喻那些阻碍自己修行的人或事。
- 终被累倒:最终因为某些原因受到拖累或挫败。
- 常怀:经常保持或拥有的状态。
- 遁世无闷:隐退于世而内心不感到郁闷。
- 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即使在没有外界认可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 良知:道德良知。
- 持之不息:持续不断地坚持。
- 得力处:得到助力或收获的地方。
- 一切外事:所有外界的事物和事务。
- 自能不动:能够自主地保持稳定和不动。
赏析
这首诗强调了修炼和修行中的“节制”与“自然”。通过反复强调“助长”、“魔也”、“节次”等概念,诗人提醒门人们不要过于急躁或强迫自己快速达到某个目标,而是要顺应自己的节奏,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这种态度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外部的评判和挑战时更加坚韧和自信。此外,诗中还提到即使在没有外界认可的状态下也能维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遁世无闷”),以及无论遭遇何种困难都不会放弃或屈服(“不见是而无闷”),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