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曰:“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窃闻穷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肖为声利牵缠,甘心为此,徒自苦耳。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
先生曰:“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为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叹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耽搁了几多英雄汉!”
诗句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
译文:
“读书是为了调摄我们的内心,这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学习的时候,各种科目的内容会引发我们的兴趣,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避免这种感觉。”
注释
- 问:提问。
- 读书所以调摄此心: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调摄自己的内心,使之平静和清明。
- 不可缺的: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 但读之之时:只是在读书的时刻。
- 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一种科目内容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 不知何以免此:不知道为什么可以不感到这种吸引。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扰与困惑。他意识到读书对于内心的调摄是重要的,但同时也提到了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诱惑和干扰,比如科目内容、竞争压力等,这些可能会使他分心,导致不能全心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产生了疑惑和苦恼。
先生的回答强调了良知的作用。良知是一个人内心的指南针,可以帮助他辨别是非,分辨好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诱惑和干扰。只要良知真切,即使面临各种诱惑和压力,也能轻松应对,保持心灵的平静。
诗中的主人公虽然被外界的诱惑所困扰,但他也认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缺乏内在的坚持和定力。他羡慕那些上智之人,认为他们不必为名利所累,能够超脱于世俗之外。然而,他自己也被名利所牵绊,无法自拔。
先生以感慨的语气表达了对这位学子的同情和理解。他认为这位学子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坚定的意志和明确的目标。只有当一个人有了坚定的目标和意志,才能够抵御外界的诱惑和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明。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关于学习和内心调摄的故事,同时也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当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不被外界的种种诱惑所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