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愚的人与之语上尚且不进,况不与之语,可乎?”
先生曰:“不是圣人终不与语,圣人的心忧不得人人都做圣人,只是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
【诗句】
问:“‘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愚的人与之语上尚且不进,况不与之语,可乎?”
【译文】
弟子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不能与他们谈论高深的道理’,那么对于愚蠢的人与其讨论高尚的道理,难道不会感到沮丧吗?更何况是根本不和他们交谈,这可能吗?”
【注释】
- “中人以下” —— 指的是资质、修养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的人。
- “不之语” —— 指不跟他们交谈。
- “不可以语上” —— 意思是不能够教导他们谈论更高深的道理。
- “愚的人” —— 指没有悟性、无法理解道理的人。
- “尚且” —— 表示即使……也。
- “省得” —— 明白、理解。
- “琢磨” —— 思考、研究。
- “终不” —— 总是不会。
- “施教” —— 传授教育。
【赏析】
本段对话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观念与教化原则。孔子认为,圣人的教义应当普及于所有人类,但考虑到人的资质不同,必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引导人们向善。这里的“中人以下”指的是普通人,他们可能无法立即理解和接受高层次的道德或哲学理念。因此,孔子强调不应勉强这些低等层次的人去学习那些高远的道理,而是要给他们适合他们理解水平的知识和道德指导。通过这种有差别的教化方式,孔子试图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发挥其最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