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
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诗句释义及翻译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五:
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有人问,读了很多书但总是记不住,怎么办?)
**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先生说,重要的是理解,理解已经超出了仅仅记忆的阶段。只有真正理解了,才可能记住;如果只是单纯地想要记住,那就无法真正理解。)
注释及赏析
“一友问”:此处“一友”指的是一位求知的朋友,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关于学习与记忆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学习和记忆都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部分,但并非所有的学习都旨在记忆。
“读书不记得”:这句话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即有些人虽然阅读了大量资料,但却难以将所学内容转化为个人的理解或长期的记忆。这可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注意力分散或其他原因导致。
“如何要记得?”:这里涉及到学习方法和心态的问题。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记住信息,而盲目的追求记忆效果可能会导致对学习内容的误解。
“只要晓得”:这里的“晓得”指的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领悟。真正的理解不仅仅是记忆知识,而是能够从理论中提炼出智慧,形成自己的思考。
“落第二义了”:在这里,“二义”可能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一种是注重形式和记忆的训练,另一种是追求理解和思考的过程。前者可能导致知识的浅层化、表面化,而后者则可能导致知识的内化和深化。
“明得自家本体”:这里的“本体”指的是事物的本质、核心或根本。真正理解了一个事物,就是找到了它的“本体”。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超越了表面现象和形式,触及到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赏析:
这首诗强调了学习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知识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理解是通过长期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实现的,它要求我们跳出表面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