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志士仁人”章。

先生曰:“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比干、龙逄,只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诗句释义

  1. 问:“志士仁人”章。
  • 提问的是关于志士仁人的章节。
  1. 先生曰:
  • 这是王阳明(字阳明,号王守仁)回答门人黄省曾的提问。
  1. 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
  • 因为世界上的人都过于看重自己的生命和后代的生命,认为生命和后代的生命至关重要。
  1. 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
  • 人们不论是否应该牺牲生命,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后代的生命。
  1. 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
  • 这种行为使得天理被丢弃了,即忽略了自然的道理和道德的原则。
  1. 忍心害理,何者不为?:
  • 这种行为是残忍的,违背了道德原则,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厌恶的呢?
  1. 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
  • 如果违反了天理,就等同于禽兽,失去了人类应有的道德和理智。
  1. 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
  • 即使苟且偷生在世上一千年,也只是像禽兽一样度过这一生。
  1. 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
  • 学者们需要明白这一点,即在生死的问题上要有明确的认识。
  1. 比干、龙逄,只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 比干和龙逄因为他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生命的可贵和死亡的必然性,因此他们能够坚守自己的仁德,成就他们的人格。

译文: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过于关心自己的生存和繁衍后代,不顾生死的价值。这种做法不仅丢弃了自然的规律,更是对道德的漠视,任何违背这种道德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一个人违背了天道,那么他就如同禽兽一般,只是在世间苟活了一百年。学者们应当明白这个道理,只有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个观点,才能成就自己的仁德。历史上的比干和龙逄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能够看清生命的珍贵,因此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仁德,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赏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对于“志士仁人”一章的解读,表达了他对生命和道德的重视。他强调了人们在面对生死问题时,不应过分重视生命本身而忽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王阳明认为,只有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个道理,才能成就真正的仁德。同时,他也提到了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如比干和龙逄,他们能够看清生命的可贵,因此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仁德,成就了自己人生的价值。这首诗强调了生命的宝贵和道德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坚守道德原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