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中、省曾侍坐。
先生握扇命曰:“你们用扇。”
省曾起对曰:“不敢。”
先生曰:“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妆做道学的模样。”汝中曰:“观‘仲尼与曾点言志’一章略见。”
先生曰:“然。以此章观之,圣人何等宽洪包含气象。且为师者问志于群弟子,三子皆整顿以对。至于曾点,飘飘然不看那三子在眼,自去鼓起瑟来,何等狂态;及至言志,又不对师之问目,都是狂言。设在伊川,或斥骂起来了。圣人乃复称许他,何等气象!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诗句
王汝中与省曾侍坐时,先生(朱熹)手持扇子,命令他们使用。省曾恭敬回答不敢。
译文
王汝中和黄省曾在座席上坐着的时候,朱熹拿着扇子对他们说:“你们使用扇子。”黄省曾站起来回答说:“不敢。”朱熹说:“圣人的学问不是这样被束缚和痛苦,不是假装成道学的样子。”王汝中说:“我通过‘孔子和子路、冉求、公西华谈论志向’一章,可以略见一斑。”
注释
- “王汝中与黄省曾侍坐”:王汝中和黄省曾。侍坐,指在一起坐着讨论或学习。
- “先生(朱熹)手持扇子,命令他们使用”:先生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手持扇子,象征性地表示他的教诲如同扇风,旨在启迪思考。
- “省曾起对曰:‘不敢’”:黄省曾在回答前先有所谦卑,表达不敢当。
- “观‘仲尼与曾点言志’一章略见”:仲尼,即孔子,这里是以孔子为参照物,通过他的言论来理解和领会圣人的境界。“曾点言志”一节描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讨论志向的情景。
- “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妆做道学的模样”:朱熹认为真正的圣人之道并非是约束和痛苦的。
- “圣人教育不是束缚通做的一般”:朱熹强调教育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让不同的个性和才能得以发挥。
- “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狂者从他们的狂热之处成长,狷者从他们的高洁之处成长。这里比喻了不同类型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天赋去发展个人的能力。
- “圣人乃复称许他,何等气象!”:圣人对于像曾点这样的狂态也给予认可,表现出极高的包容性和鼓励不同个性的态度。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朱熹对于儒家教育理念的看法。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一种束缚,而应该是引导和启发。通过对比圣人的教育方式和一些学生(如曾点的狂放不羁),朱熹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质和兴趣去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这种思想强调个体的差异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教育中的宽容和开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