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逝者如斯’,是说自家心性活泼泼地否?”

先生曰:“然。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泼泼地,方才与他川水一般。若须臾间断,便与天地不相似。此是学问极至处,圣人也只如此。”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六》。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原文:
问:“‘逝者如斯’,是说自家心性活泼泼地否?”
译文:
“你问:‘‘逝者如斯’,这是在说我的心性活泼跳动吗?”
注释:

  1. “逝”在这里是动词,意为流逝、逝去。
  2. “斯”在这里是代词,指代“逝者”。
  3. “说”在这里是指阐述、说明。
  4. “自家”指的是自己的内心或本性。
  5. “心性”指的是人的本性、心灵或精神状态。
  6. “活泼”在这里是形容词,意为生动、活跃。
  7. “跳动”在这里是动词,指心脏的跳动。
  8. “否”在这里是疑问词,表示是否。
  9. “是说”指的是回答这个问题。

赏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与他的弟子之间的对话,其中涉及到对“逝者如斯”这句话的理解。王阳明认为这句话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内心的活跃状态,即心性活泼跳动。他进一步解释说,这种状态需要通过持续的致良知的功夫来保持,只有这样,人才能够保持内心的活跃和生机勃勃。如果间断了这种努力,那么人的内心就会失去活力,变得与天地不相似。

王阳明的这种解释强调了修养的内在性和持续性,以及个人修养对于保持内心活跃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学问和修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外在的成就,而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充实。这种观点体现了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即“心即是理”,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的自我完善。

王阳明还指出,圣人也能做到这种程度,这表明即使是圣人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这反映了他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永无止境的理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