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十一

问:“《易》,朱子主卜筮,程《传》主理,何如?”
先生曰:“卜筮是理,理亦是卜筮。天下之理孰有大于卜筮者乎?只为后世将卜筮专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卜筮似小艺。不知今之师友问答,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类,皆是卜筮。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已。《易》是问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问天。谓人心尚有所涉,惟天不容伪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问先生:“关于《易经》理解,朱熹侧重卜筮,程颐侧重讲理,二人哪个说得正确呢?”

先生说:“卜筮就是理,理也是卜筮。天下之理还有超过卜筮的吗?只因后世之人把卜筮仅看成占卦了,所以认为卜筮是雕虫小技。却不知我们现在的师友问答里边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类,都是卜筮。卜筮只不过是为了决断疑惑,使我的心变得神明罢了。《易》是向天请教,人有了疑惑,自信心不足时,这才用《易》来向天询问。人心依然有所偏私,只有天不容虚伪。”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录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讨论。其中,《卷下·门人黄修易录·十一》是一段关于“心”的探讨。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王阳明对“心”这一概念的理解,并强调了其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性。具体来说:

  1. 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深处有一个能够感知、理解事物的中心。
  2. 这个中心是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认识世界的。
  3. 他进一步解释说,“心”不仅是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也是与外在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

这段文字体现了王阳明对于“心”的深刻理解和实践。它强调了内心对个体生活和社会意义的重要性,并且鼓励人们通过内心的探索去理解外部的世界和人生的意义。这在中国哲学思想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追求心灵自由和个人修养的领域内。<|endoftext|>Hum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