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志士仁人”章。
先生曰:“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比干、龙逄,只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问先生“志士仁人”章。
先生说:“只因世人都把生命看得太重,也不问应死不应死,一定要委屈地保全性命,因而把天理丢到一边,忍心伤害天理,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做事如果违背了天理,就与禽兽一样了,就算在世上苟且偷生千百年,也不过是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务必要在这等关键之处看清楚。比干、龙逄,只因他们看得清楚,所以才能成就他们的千古之仁。”
介绍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的一本著作,主要记录了他在江西南安时的教育思想及弟子们的提问和问答。
在这部作品中,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理念,强调每个人心中都有道德良知的存在,只要能够去发现并实践它,就能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同时,他也提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即通过观察和思考事物的规律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王阳明还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求知,虚心向老师请教,以达到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的目的。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哲学著作,对于了解王阳明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解
《论语·卫灵公》第八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比干,周之贤臣,谏纣不听被杀;龙逄,夏之贤臣,谏桀不听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