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叔孙武叔毁仲尼,大圣人如何犹不免于毁谤?”
先生曰:“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个象恭色庄、不坚不介的,纵没一个人说他,他的恶慝终须一日发露。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尔。”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八
译文
问先生:“‘叔孙武叔毁仲尼’,这么大的圣人怎么也免不了别人的诽谤呢?”
先生说:“毁谤是外来的,就算是圣人也在所难免。人只应注重自身修养,如果自己实实在在就是个圣贤,纵然别人全都毁谤他,也不能说倒他,其奈他何?这就如同浮云遮日,如何能真的损坏太阳的光辉?如若他自己外表谦恭庄重,实则内心摇摆不定,纵然无人说他坏话,他内心的恶早晚有一天会暴露无遗。因此,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来自外界,岂能躲避?只要能好好自我修炼,外来的毁誉又能如何呢?”
介绍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八》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的著作,属于儒家经典之一。这部作品主要是王阳明对于自己的思想、学问以及人生哲学的记录与阐释。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其心学思想在中国乃至东亚其他国家都有很大影响。
《传习录》是王守仁在讲学时所撰写的笔记,其中“卷下”指的是该书的第二部分。“门人黄省曾录”是指门人黄省曾整理的版本。而“八”则可能是指该版本中的具体一卷或者一部分。
在《传习录》中,王守仁不仅阐述了他的心学理论,还涉及了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思考。他的心学强调人的良知和直觉,认为通过内省可以发现道德真理。同时,他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主张知识应该转化为实际行动,而不应停留在理论层面。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八》是理解王阳明思想的珍贵资料,它不仅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学思想,也展示了他在教育和实践方面的一些观点和方法。
注解
《论语·子张》第二十四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象恭,外貌恭敬而内不然。
色庄,表面庄重而内不然。
《孟子·离娄上》第二十一章:“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