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
答曰:“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十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有位朋友在静坐中有所领悟,于是去与先生探讨。
先生说:“以前我在滁州住时,见各位学生十分重视在知识见闻上辩论,嘴里说的耳朵听的都不一样,我认为这不容易获得真知,因此就教他们静坐。过一段时间再检查他们的进境,还是很有些时效的;但时间一久,逐渐产生了喜静厌动、陷入枯槁的毛病。有的人专注于玄妙的解释和感觉,藉以耸人听闻。因此,我近来只是说‘致良知’而不再提静坐冥想。理解了良知,任你去静处体悟、去事上磨炼都可以,良知的本体是无动无静的。这正是学问的关键。针对这个问题,从在滁州时到现在,我也反复比较对照琢磨了多少次了,发觉只有‘致良知’这三个字没有问题。这如同医生需要亲身经过病痛,方能了解人的病理。”
介绍
中的主要内容。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体著作,共分三卷,《门人黄省曾录·十五》为第三卷。以下是该篇的主要内容:
“夫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学者须是将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想一想,方始明白。” - 强调自我反思和换位思考在理解他人观点时的重要作用。
“人之学问之道,在于穷理、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 - 分析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贡献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内在修为的重要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无所得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