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

答曰:“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注释】

  1. 友(朋友),静坐,见:观察。有问:有所探求。
  2. 驰:急,快。答:回答。
  3. 吾昔居滁时:我过去住在滁州的时候。
  4. 见:看到。诸生:指学生,这里泛指学者们。知解:知识理解。口耳异同:口头的、耳朵听到的各种不同的见解。
  5. 姑教之静坐:姑且让他们静心坐着。
  6. 窥见:观察到,见到。光景:景象,情景。
  7. 颇:相当。收:收到效果。
  8. 渐:逐渐地。喜静厌动:喜欢安静而厌恶活动。
  9. 流入枯槁之病:变得如同干枯凋敝一样。
  10. 为玄解妙觉:追求玄奥的解释和奇妙的感觉。
  11. 动人听闻:吸引别人的注意和兴趣。
  12. 故迩来只说“致良知”:因此现在只说“致良知”。
  13. 本体:本性。无动无静:没有动静之分。
  14. 此便是学问头脑:这就成了学习的核心。
  15. 这个话头:这个话头或说法。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从滁州到现在,也讨论过几次此问题。
  16. 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只是说“致良知”三个字没有错误。
  17. 医经折肱:比喻通过实践得到的经验教训。
  18. 方能察人病理:才能了解别人的问题所在。

【译文】
一位朋友静坐后有所领悟,便急忙向先生请教。
先生回答说:“我过去在滁州的时候,看到许多学生只知道追求各种不同的知识理解和观点,这对他们的真正进步没有好处,所以我姑且先让他们静心坐着。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开始观察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景象,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久而久之,有的人开始喜欢清静而厌恶热闹,有的人则陷入枯槁的状态。有的则追求玄奥的理解,追求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所以现在我只谈论‘致良知’。良知是明白无误的,无论是静坐还是做事,都可以用来体悟;无论是静坐还是做事,都可以去磨炼自己的良知,良知的本质本来就是没有动静之分的。这就是学习的要点。我从滁州到现在,也讨论过几次关于这个问题,但‘致良知’三个字是没有问题的。通过实践得到的经验教训,才能真正洞察别人的病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