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功夫不是透得这个真机,如何得他充实光辉?若能透得时,不由你聪明知解接得来,须胸中渣滓浑化,不使有毫发沾带始得。”
注释: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十七
又说:“功夫不是透彻这个真机,怎么能充实光辉?如果能透彻,不让你聪明知解接得过来,需要心中垃圾完全化掉,不让有丝毫沾带。”
译文:
又说:“功夫不是透彻这个真机,怎么能充实光辉?如果能透彻,不让你聪明知解接得过来,需要心中垃圾完全化掉,不让有丝毫沾带。”
赏析:
这句话出自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传习录》。王阳明认为,真正的功夫不仅仅是表面的学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炼和领悟。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理解了“心”的本质,才能实现心灵的充实和光辉。
在这句话中,“功夫不是透得这个真机,如何得他充实光辉?”表达了王阳明对功夫的理解。他认为,功夫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表面的知识或技能,而在于能否深入理解“心”的本质。只有当一个人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心”的本质,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充实和光辉。
接下来的“若能透得时,不由你聪明知解接得来”,强调了真正理解“心”的本质是超越聪明和知识的限制的。这里的“透得时”指的是真正理解了“心”的本质,而“聪明知解”则指的是表面的知识或技能。王阳明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心”的本质,才能超越聪明和知识的限制,达到更高的境界。
最后一句“须胸中渣滓浑化,不使有毫发沾带始得”,进一步强调了内心修炼的重要性。这里的“渣滓”指的是内心的杂质或障碍,“浑化”则是指将这些杂质全部清除干净。王阳明认为,要实现心灵的充实和光辉,就需要彻底清除内心的杂质和障碍,让心灵保持纯净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