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不睹不闻’是说本体,‘戒慎恐惧’是说功夫否?”

先生曰:“此处须信得本体原是不睹不闻的,亦原是戒慎恐惧的,戒慎恐惧不曾在不睹不闻上加得些子。见得真时,便谓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功夫亦得。”

译文

问:“‘不睹不闻’是说本体,‘戒慎恐惧’是说功夫吗?”
答:“这里需要相信本体本就是‘不睹不闻’的,也是‘戒慎恐惧’的,只是‘戒慎恐惧’不曾在‘不睹不闻’上加得些子。如果真正理解了,就会认为‘戒慎恐惧’本身就是本体,而‘不睹不闻’是功夫。”

注释

  • “不睹不闻”:指达到一种超然物外、不被外界事物所干扰的状态。这是一种哲学上的修养状态,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对外界的超越。
  • “戒慎恐惧”:指一种谨慎小心,畏惧犯错的态度。这里的“戒”指的是警惕,“慎”指的是小心,“恐惧”则是指害怕犯错或出错。整体而言,“戒慎恐惧”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警醒的精神。
  • “原是”:表示本来就是的意思。
  • “见得真时”:指的是真正理解了或明白了某种事物的本质或真相的时候。
  • “亦”:也。

赏析

此段对话体现了王阳明心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心即是理,心即是道。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本有道德准则与道理,这种内在的道德准则与道理就是人的本性。通过“不睹不闻”这一概念,他进一步阐述了心性修养的过程,即通过内心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警醒,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戒慎恐惧”则是心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强调人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应该保持警觉和敬畏,避免犯错或失误。王阳明将这种自我约束和自我警醒的精神视为修行的一部分,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修行,才能真正实现内心平静和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段对话不仅仅是关于“不睹不闻”和“戒慎恐惧”的理解问题,更是对心性修养过程的一种探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王阳明心学的思想,进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