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孔子所谓远虑,周公夜以继日,与将迎不同。何如?”
先生曰:“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只是要存这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若只着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教做远虑,便不免有毁誉、得丧、人欲搀入其中,就是将迎了。周公终夜以思,只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见得时,其气象与将迎自别。”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三十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问:“孔子所说的‘远虑’,周公的‘夜以继日’,与‘将迎’有什么区别?”
先生说:“远虑并不是不着边际地去思考,只是要存这个天理。天理自在人心,且亘古亘今,无始无终。天理即是人的良知,千思万虑的目的不过是致良知。良知是越思索越精明,若不深思熟虑,只是随随便便地随事情转,良知就变得粗陋了。但如果你只是在具体事上不着边际地思考,就自以为是远虑了,就不免有毁誉、得失、私欲掺杂其间,也就和‘将迎’没区别了。周公的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实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认识了这一点,自然就知道周公的气象与‘将迎’之别。”
介绍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载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讨论。其中,《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三十七》是一段关于心学的重要记录。这段文字探讨的是“良知”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根据这一文本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
- 王阳明强调“良知”是每个人内心固有的善性或道德直觉。
- 他指出,“良知”并非外来的知识,而是我们内在的智慧和情感。
-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反思和自我反省来培养和应用这种良知。
这段文字反映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良知”的重要性。它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重要性,并且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中体现这些品质。因此,《传习录》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道德伦理的重要文献
注解
《论语·卫灵公》第十一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孟子·离娄下》第二十章:“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