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四十四

问:“圣人生知、安行,是自然的,如何有甚功夫?”
先生曰:“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但有浅深难易之殊耳。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如欲孝亲,生知、安行的只是依此良知实落尽孝而已,学知、利行者只是时时省觉,务要依此良知尽孝而已;至于困知、勉行者,蔽锢已深,虽要依此良知去孝,又为私欲所阻,是以不能,必须加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方能依此良知以尽其孝。圣人虽是生知、安行,然其心不敢自是,肯做困知、勉行的功夫。困知、勉行的却要思量做生知、安行的事,怎生成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问:“圣人生知安行是自然就能如此的,这还需要其他的功夫吗?”

先生说:“知与行这两个字就是功夫,不过是有浅深难易之别罢了。良知原本是精精明明的,例如,孝敬父母,生知安行的人只是依从良知切实地去尽孝道,学知利行的人只是要时时省察自己,努力依从良知去尽孝道;至于困知勉行的人,被蒙蔽禁锢已深,即便想依从良知去尽孝道,却又被私欲所阻,因此不能尽孝道,这就需要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才能依从良知去尽孝道。圣人虽然是属于生知安行的,但他的心里不敢自以为是,所以他宁肯做困知勉行的功夫。然而,困知勉行的人则思量着做生知安行的事,那怎么能行?”

介绍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四十五》是明代儒学大师王守仁(字阳明)的一篇经典语录,收录于其著作《王文成公全书》(简称《全书》)中。这篇文章首次记录了王阳明与弟子们的问答,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心学,又称阳明学,是明代后期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由王阳明及其学生所发展。心学的核心观点是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本,一切事物皆源于心,通过内心的觉知可以洞察万物的本质和规律。王守仁强调“致良知”,即人们应通过自我反省、自我修养来达到道德上的完美状态。

在《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四十五》中,王守仁通过与黄省曾的对话,进一步阐释了他的心学思想。他提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这意味着人的本性是中性的,没有善恶之分;而外界的行为表现则取决于个人的意志。他强调内心觉知对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能够保持对自身行为的觉知,就能够实现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四十五》不仅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宝贵资料,而且对后世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对话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王阳明关于人性、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思考,以及他如何将这些思想融入自己的实践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