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圣人生知、安行,是自然的,如何有甚功夫?”

先生曰:“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但有浅深难易之殊耳。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如欲孝亲,生知、安行的只是依此良知实落尽孝而已,学知、利行者只是时时省觉,务要依此良知尽孝而已;至于困知、勉行者,蔽锢已深,虽要依此良知去孝,又为私欲所阻,是以不能,必须加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方能依此良知以尽其孝。圣人虽是生知、安行,然其心不敢自是,肯做困知、勉行的功夫。困知、勉行的却要思量做生知、安行的事,怎生成得?”

诗句翻译与译文:

“问:‘’ 圣人的知行是自然的,如何有甚功夫?’”
先生回答:“’知、行二字即是功夫,只是它们的深浅难易有所不同。良知本来就是清晰明了的,例如要孝顺父母,生知或安行的只需要依循这份良知去尽孝,而学习或利益实践行的则需要时时反省,务必依照良知去尽孝,至于困知或勉行的因为遮蔽已经很深,即使想要依据良知尽孝,也被私欲所阻碍,所以无法做到。必须要付出比人百倍、甚至千倍的努力,才能依循良知去尽孝。圣人虽然是生知之者,但内心并不认为自己已足够,仍然愿意做困知或勉行的功夫。困知或勉行的则需思考并尝试去做生知或安行的事情,这怎么能够实现呢?”

关键词注释:

  1. 生知、安行:天生就懂得并且行为自然的人。
  2. 精精明明:形容良知非常清晰明亮。
  3. 孝亲:孝顺父母。
  4. 生知、安行:指天生聪明且行为自然的人。
  5. 利行:指通过学习知识后的行为。
  6. 困行、勉行:指需要额外努力以克服困难的行为或知识。
  7. 私欲:个人的私心欲望。
  8. 肯做:愿意去做。
  9. 思量:考虑。
  10. 生成得:能够达到某种状态或结果。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哲学中对人性和道德理解的重要观点。王阳明认为,真正的知与行并非是后天的学习或实践所能取代的先天良知。他强调“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这种天赋是明晰而正确的,无需刻意学习和实践即可体现其本质。

王阳明进一步解释说,对于生知、安行的人来说,他们完全依赖内在的良知来做出决策和行动,因为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由他们的良知指导的。然而,对于那些困知、勉行的人来说,尽管他们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但由于私欲的干扰,他们可能无法按照内心的良知行事。因此,王阳明提倡必须通过额外的努力和牺牲来实现内心的道德要求,即“加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

王阳明指出虽然圣人(指那些生知、安行的智者)可能会感到自己不需要刻意努力就能遵循良知行事,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自满或满足于现状。相反,他们继续努力去完善自己的良知,并鼓励他人也能够做到这一点。这表明了王阳明哲学中的谦逊态度和持续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