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赞《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先生曰:“圣何能拘得死格?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为说何害?且如一园竹,只要同此枝节,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节节都要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汝辈若不肯用功,连笋也不曾抽得,何处去论枝节?”

【诗句原文】

问:“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赞《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译文】
问道:“良知是相同的,但文王制作卦象,周公解说卦爻,孔子注解《易经》,为什么会各有不同的见解呢?”

【关键词注释】

  • 问:提出疑问。
  • 良知:指人的本性或天性中的善念。
  • 一而已:表示相同。
  • 文王:指周文王,古代的贤明君主,以智慧著称。
  • 作《彖》:创作卦辞。
  • 周公:指周公旦,古代的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
  • 系《爻》:解释爻辞。
  • 孔子:即孔丘,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赞《易》:注解《易经》。
  • 各不同:看法不一致。

【赏析】
本段主要讨论了古代三位大儒(文王、周公、孔子)对《易经》的不同注解。王阳明认为,这些不同的注解并不妨碍他们的共同基础——良知的本质是相同的。他进一步指出,只要我们能够理解和培养良知,那么即便是不同的解读也是可以的,甚至可能各有所长。王阳明通过这个比喻来强调,对于真理的追求应该超越形式和表面的差异,而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根本原理之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