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孔子有鄙夫来问,未尝先有知识以应之,其心只空空而已;但叩他自知的是非两端,与之一剖决,鄙夫之心便已了然。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虽圣人聪明,如何可与增减得一毫?他只不能自信,夫子与之一剖决,便已竭尽无余了。若夫子与鄙夫言时,留得些子知识在,便是不能竭他的良知,道体即有二了。”
诗句释义:
- 先生(王阳明)说:“孔子有位鄙陋的人来问他问题,孔子并没有预先有知识来回答他。他的心是空空的。但询问他自知的是非两端,与他进行剖决,鄙陋的心便已经明白了。鄙陋的人自知的是非,就是他本来的天则,即使圣人聪明,如何可与增减一分一毫?他只是不能自信,孔子与他进行剖决,便已经竭尽无余了。若孔子与鄙陋的人言谈时,留下一些知识在,便是不能竭尽他的良知,道体就会有二。”
译文:
- 孔子对待一个鄙陋之人的问题,并不依赖预先的知识去回答。他的心中没有预设,只是直接听取对方陈述的是非对错。通过这样的对话,鄙陋之人的心中自有明辨,这种自明的认知是其固有的自然法则。即使是圣人,也难以增加或减少一分一毫的知识。关键在于鄙陋之人是否能自我肯定,如果能够,那么孔子的回答就已经完成;如果不能,孔子也不会给予任何额外的知识,因为那超出了他所能理解的范围。
关键词注释:
-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鄙夫:指地位低微、见识浅薄的人。
- 知识:指预先知道的信息或理解的能力。
- 心只空空而已:指内心空洞,没有预设的观念。
- 鄙夫之心便已了然:指通过直接的交流,鄙人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是非对错。
- 他本来天则:指一个人内在的自然准则或规律。
- 圣人聪明:指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智慧和能力。
- 与之一剖决:指孔子通过对话帮助对方明确是非,解决问题。
- 竭尽无余了:指孔子的回答已经做到了极致,没有任何保留。
- 道体二了:指圣人和普通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即圣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完美境界,而普通人则仍有待提高。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认为,知识并非智慧的根本来源,真正的智慧来源于内心的体验和实践。通过与人的交往和对话,可以激发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从而达到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