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烝烝乂,不格奸’,本注说象已进进于义,不至大为奸恶。舜征庸后,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乂,以乂熏烝,不去正他奸恶。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此是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处。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得亲切。遗之后世,曲当人情;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
【译文】
先生曰:“‘烝烝乂,不格奸’,本注说:象已能进于义,不至大为奸恶。舜征召庸后,象仍天天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乂,以乂熏蒸,不去正他的奸恶。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也是急于求好,此就是舜的过错之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此是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处。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得亲切。遗之后世,曲当人情;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
【注释】
烝烝 :和顺的样子。
乂:治理。
格:通“遏”,禁止。
庸:即皋陶,舜时的大臣。
杀:杀害。
克谐:能够和谐融洽。
曲当:合于情理。
【赏析】
本篇是王阳明在回答门人黄省曾关于《尚书·泰誓》中“庸”字的疑问时所做的讲解。王阳明认为,“烝烝乂,不格奸”的意思是,只要自己能够和顺地治理国家,不禁止奸邪,就没有什么奸邪可治了。如果一味地压制奸邪,反而会激起他们的恶性,反而导致国家混乱、人民遭殃。所以治理国家不在于严厉禁止奸邪,而在于用德行感化他们。
王阳明进一步指出:“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曲当人情”。也就是说,古人的话语都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说出来的。因此,这些话语才更加贴近人心,更加具有说服力。王阳明认为,这些话语都是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所以他对这些话语的理解也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