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又曰:“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阳明。他主张“心即理”,认为人的良知是天理的体现,人只要致良知,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他认为是非善恶的标准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 “良知”是指人内在的道德判断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生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
- “是个是非之心”意味着这个内在能力就是用来区分对错,分辨是非的。
- 是非只是个好恶
- “好恶”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喜好、厌恶,也可以理解为喜欢和厌恶,即人们对事物的喜好或不喜恨。
- “只是个好恶”意味着这种区分是对事物好坏的喜好和厌恶,是人的主观情感。
-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
- “只好恶”指的是只有通过好恶来判断事物,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 “就尽了是非”意味着通过好的或坏的来判定事物,就能够区分对错。
- 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 “只是非”指的是只有通过非来判定事物,才能应对变化万千的事物。
- “就尽了万事万变”意味着通过否定的方式能够应对各种变化。
- 又曰:
- “又曰”表明接下来的话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论述。
- 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
- 这句话强调了“是非”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就像是一种规则或标准。
- 巧处则存乎其人
- 这一句表明,能否运用好“是非”这个标准,关键取决于个人是否善于运用。
- 巧处则存乎其人
- 这句话与上一句意思相近,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的思想,即人的良知是天生的,是用来分辨对错、喜好和厌恶的工具。他强调通过好的或坏的方式可以判断是非,而应对变化则需要否定的方法。此外,他认为“是非”这个概念就像是一种规则或标准,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能力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