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孟子‘巧力、圣智’之说,朱子云:‘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何如?”

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巧、力实非两事,巧亦只在用力处,力而不巧,亦是徒力。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处俱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孔子则三者皆长。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极,清只到得伯夷而极,任只到得伊尹而极,何曾加得些子?若谓‘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则其力反过孔子了。‘巧力’只是发明‘圣、知’之义,若识得‘圣、知’本体是何物,便自了然。”

这首诗是王阳明在回答其学生黄省曾关于“孟子的‘巧力、圣智’之说,朱子云:‘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何如?”这一问题时所说的话。

王阳明认为“巧力”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而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他以射箭为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认为孔子的射箭技艺既能够准确无误地射中目标,又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技巧,因此可以说是“巧”。同时,他也承认孔子在步箭、马箭和远箭这三种技能上都有自己的长处,这就是他的“才力分限”。

王阳明进一步解释说,孔子的“圣”、“知”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的。他引用了古代圣人孔子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他认为孔子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境界,是因为他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从而掌握了“圣、知”的精髓。

王阳明强调了理解“圣、知”本体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圣、知”的内在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因此,他强调要通过深入思考和学习来掌握“圣、知”的真正含义。

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通过王阳明对“巧力”和“圣智”的解释,表达了他对学习和实践的看法。他认为“巧力”和“圣智”并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而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孔子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例证。此外,他还强调了理解“圣、知”本体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理解和应用它们的关键所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