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先天而天弗违’,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也。”

【注释】

先天:指天意,自然规律。违:违背,违反。奉:遵循,顺从。

【赏析】

《传习录》是王阳明心学的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他关于“致良知”学说的精粹。在这部著作中,王守仁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良知不仅是人的认识能力,更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在《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四十》这一节中,王守仁用“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来阐述良知与天的关系。

“先天”一词在这里被用来强调良知的自发性和先验性,即良知不是后天学习或经验的结果,而是每个人生来就具备的。这种观点强调了良知作为一种天生的道德直觉和判断力的存在。

“天弗违”中的“天”指的是自然的法则或道理,也就是宇宙的自然秩序。王守仁说“先天而天弗违”,意味着当一个人具备了先天的良知之后,他就自然而然地不会去违背自然的法则,即不会去做违背良知的事情,这与自然界的规律相符。

“后天”一词则是指向后天的学习、经验和实践。王守仁说“后天而奉天时”,意思是说,通过后天的实践和努力,人们可以更好地遵循自然的道理,即顺应天道。这里的“奉天时”是指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工作和行动。

这段文字表达了王守仁的心学观点,即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经验的先验知识。通过后天的实践,人们可以通过顺应自然的道理来实现自我完善和道德提升。同时,这段话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这些先验的良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