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春,邹谦之来越问学,居数日,先生送别于浮峰。是夕与希渊诸友移舟宿延寿寺。秉烛夜坐,先生慨怅不已。
曰:“江涛烟柳,故人倏在百里外矣!”
一友问曰:“先生何念谦之之深也?”
先生曰:“曾子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若谦之者,良近之矣。”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嘉靖二年(1523)的春季,邹谦之来到绍兴问学,盘桓数日辞去,先生一直送到浮峰。这天晚上,先生与蔡希渊等下船到延寿寺借宿。大家秉烛夜坐,先生无限感慨。
他说道:“江涛烟柳,故人倏在百里外矣。”
有位朋友问:“先生为什么对邹谦之的怀念这么深切呢?”
先生说:“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这样的人,和邹谦之好相像啊!”
介绍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载了其弟子对其学说的记录和讨论。”六十七”是指第67条内容。
在《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六十七》,王阳明提出了一种教育理念:他认为“圣贤之道”并非深奥难懂,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来学习、领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强调了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然的态度。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哲学中的中庸之道,即在面对顺境或逆境时都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
王阳明认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心性修养,如“养浩然之气”、“存天理、灭人欲”,这些都是他所强调的道德和精神境界。这种教育理念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寻找自我提升的机会,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道理。
注解
《论语·泰伯》第五章:“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