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
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
对曰:“见满街都是圣人。”
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
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
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
先生曰:“何异?”
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
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盖汝止圭角未融,萝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
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归,为先生道途中讲学,有信有不信。
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
先生曰:“何以见之?”
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
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
先生一言剪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莫不悚惧。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六
译文
先生教育指点人时,一句话就能感人至深。
某日,王汝止外出回来,先生问他:“路上看见了什么?”
王汝止答道:“满街满巷都是圣人啊!”
先生说:“你看到满街人都是圣人,他们看你也是圣人。”
又一天,董萝石外出回来。
对先生说:“今天看见一件稀罕事”。
先生问:“什么稀罕事?”
他答道:“我看到满街满巷都是圣人啊!”
先生说:“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有什么稀罕的。”
大概王汝止的锋芒尚未磨平,而董萝石恍然有悟,因此问题相同答案各异,先生都是针对他们的话去启发他们。
钱德洪、黄正之、张叔谦、王汝中于丙戌年参加会试回来,纷纷讲述自己在归途中讲授先生学问的事,说有的人相信,有的人怀疑。
先生说:“你们用一个圣人架势去给别人讲学,人家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这怎么能讲得好?你得做出一副凡夫俗子的模样,才能给别人讲学。”
钱德洪又谈到,现在要看出人品的高低来很容易。
先生问:“怎么见得?”
钱德洪答道:“先生您就像是泰山一样摆在眼前,那些不知道崇拜信奉的人,就是没有眼珠的人。”
先生说:“泰山没有平地广阔,在平地上你又能看到什么了?”
先生这一句话,剔除了大家多年的好高骛远之病,在座的人无不有所警惧。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一本哲学著作,它记录了他与弟子们之间的问答和讨论。其中,《门人黄省曾录·六十六》是其中之一的章节。这本书主要记录了王阳明与其弟子黄省曾之间的对话,探讨了许多哲学问题,包括道德、伦理、政治等方面的问题。
在《门人黄省曾录·六十六》中,王阳明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如“心即理”、“知行合一”等。他强调,真正的学问不在于表面的知识和理论,而在于内心的理解和实践。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内心去学习和行动,而不是盲目地追随他人的意见。
王阳明还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他的内在品质,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修炼,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他还提倡“诚意”、“正心”等观念,教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原则。
《传习录·门人黄省曾录·六十六》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哲学著作,它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注解
董萝石,指董禨(1457—1533),字复宗,浙江海盐人,以诗闻名,68岁时拜阳明为师。
圭角,锋芒。
张叔谦,指张元冲,字叔谦,号浮峰,浙江绍兴人,累官至副右都御史,阳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