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莘、王汝止侍坐,因叹先生自征宁藩已来,天下谤议益众,请各言其故。有言先生功业势位日隆,天下忌之者日众;有言先生之学日明,故为宋儒争是非者亦日博;有言先生自南都以后,同志信从者日众,而四方排阻者日益力。
先生曰:“诸君之言,信皆有之。但吾一段自知处,诸君俱未道及耳。”
诸友请问。
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
尚谦出曰:“信得此过,方是圣人的真血脉。”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莘、王汝止四人与老师同坐,大家慨叹先生自讨平宁王叛乱以来,天下对老师的谤议越来越多,先生让各位说说其中的原因。有的讲先生的功业权势日益显赫,因而会招致越来越多人的嫉妒;有人说先生的学说影响力越来越大,导致那些替宋儒争地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有的说自先生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后,尊崇先生的人越来越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排挤阻挠的人也越来越卖力。
先生说:“各位所言,相信很有可能存在。但我个人有一段自知的地方,各位都没提到。”
大家都问于先生。
先生说:“我到南京就职以前,尚还玩点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八面玲珑。现在我相信良知的是非标准,随手拈来,再也不用隐藏着。现在我才有了一个‘狂者’的心情,即使全天下人都说我口无遮拦也没有关系。”
薛尚谦站起来说:“对良知如此之信,才是圣人的真血脉啊!”
介绍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五》是明末清初王守仁(阳明)的著作,主要记录了王守仁与弟子们之间关于“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的讨论和对话。这些内容反映了明代中叶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变革和进步,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1. 心学核心思想:
- 心即理:这是王守仁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人的心中自有天理,无需外在的强制。这一思想主张个体的道德修养应从内心开始,而不是依赖外部的约束或制度。
- 知行合一:王守仁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学问,而是通过实践来体现的。他提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行动来验证和深化理解。
2. 哲学影响及应用:
- 教育改革:王守仁的教导强调个人的自我反省和实践,这种理念对后来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强调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 政治改革:在王守仁的思想影响下,明朝晚期的政治氛围开始转变,反对僵化的官僚体系和繁琐的法律条文。他提倡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政治治理方式。
- 文学创作:他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如诗歌、散文等,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对人性的思考。
3. 学术地位及评价:
- 学术价值:王守仁的学说不仅在中国有重要影响,其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地,对东亚地区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 批评与接受:尽管王守仁的一些观点在当时可能被视为激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学者开始重新评估他的思想,认为其对后世的哲学和政治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五》不仅是王守仁个人思想的集中展现,也是明代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体现了由内而外的思想革新和社会变革的力量。
注解
王汝止,指王艮(1483—1540),号心齐,江西九江人。年少家贫,而自学成才,后拜阳明为师。阳明学生遍天下,皆有爵位,惟艮布衣其间,名声出诸弟子上,时于王几并称“二王”,创泰州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