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三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先生说:“世人总说‘格物’应该遵从朱熹的话去做,可是何曾有人真正按照他的说法去实践了呢?我倒是实践过。当初与钱友同谈论做圣贤就要去格天下的万物,可是现今哪有这么大的力量呢?因此我指着亭前的竹子,让他去格。钱友同从早到晚都到庭院去格竹子的道理,但他竭尽心力,三天后竟然病倒了。我觉得他这是因为精力不足的缘故,我因此自己去穷格,从早到晚格不出理来,到了第七天,也劳思成疾。我二人遂相互叹息圣贤是做不来了,没这么大的力量去格尽万物。后来到贵州待了三年,才恍然大悟,原来天下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可以格的;所谓的格物,只要在自心上去格。不仅是圣人可以做到,实则乃人人都可以做到,这才把格物这事整明白了。这段故事的意思,要说给大家知道。”

介绍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三》是王阳明的一篇书信,其中记录了他在龙场时与弟子黄以方的谈话内容。在这次对话中,王阳明对当时流行的一些思想进行了批评,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王阳明认为,当时流行的一些思想,如“无欲”、“自然”、“良知”等,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他认为,这些思想都是片面和狭隘的,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相反,他强调要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良知”,即人的本心,以此来指导行动和决策。

王阳明还指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往往过于强调外在的事物和形式,而忽略了内在的修养和道德。他呼吁人们要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实现自我完善和进步。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三》是王阳明在龙场时与弟子黄以方的一场重要的思想交流,它展示了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