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四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一位友人举一例:“佛家给众人演示,举一手指问:‘你们看见了吗?’众人说:‘看见了。’佛再把手缩进袖子中举手问大家:‘你们还能看见吗?’众人说:‘看不见。’按佛的说法,是‘还未见性’,不知其中之意。”

先生说:“手指可以看见也可以是看不见的,你所谓的认识到一切众生普具的佛性常在。而人的心神只在看见和听见的地方说事,却不在看不见、听不见的方面用功。其实听不见、看不着之处才是良知的本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是致良知必需的功夫。儒家学者能够时刻看见其眼睛看不见的、听到其耳朵所听不见的,这样就有个用功的途径。久而久之,功夫成熟了之后,就不用费力了,不需要提防检点,人的真性自然就生生不息了。哪会以外在的所闻所见为累呀!”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录了其弟子对其学问的理解和解释。其中,“十四”指的是第14篇。

“十四”在古代通常指的是序数中的第十四个位置,在现代汉语中则可能表示时间、顺序等概念,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传习录》共十二卷,每卷包含若干条目,记录了王阳明及其弟子的对话和思想。其中,“十四”篇的内容主要讨论的是心学的核心理念。

由于“十四”的具体内容没有提供,我无法给出详细的文本内容或解释。如果你有其他问题或者需要更多信息,请告诉我!<|endoftext|>Human: 请帮我查找一下《传习录》这本书的相关信息。
请问,《传习录》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它记载了哪些方面的思想?
根据你的描述,《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作品,记录了他的弟子对其学问的理解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