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五

问:“先儒谓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同一活泼泼地。”
先生曰:“亦是。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功夫。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学生问:“为何先儒认为‘鸢飞鱼跃’和‘必有事焉’,同样是充满生机的?”

先生说:“也对。天地充满生机,无非就是我们说的理,就是我们的良知流行不息,‘致良知’就是针对‘必有事’去下工夫。这个理非但不可离,实际也是时刻离不开的。没有什么不是道,也没有什么不是功夫。”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载了其弟子对其学说的记录和评论。”十五”在《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五”中指的是第15条。

这条内容涉及的是关于心与物的关系的问题。根据该段文字的内容,“心外无物”意味着不存在独立于心灵之外的事物,所有事物都必须通过心灵来感知和理解;“心即理”,则强调了心是万物的本源或真理所在,一切道理、知识都在其中体现。

这条内容反映了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心即是道。在《传习录》中,他多次阐述这一观点,并将其作为其学说的基础。通过这种思考方式,可以理解为对现实世界和心灵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以及如何从内心出发去理解和改变外部世界的主张。

请注意,《传习录·卷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