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我们需要逐句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 友问:“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

译文:一位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佛教中,人们用手指来显现一些东西,然后提问:‘大家有没有看到呢?’大家回答说:‘看到了!’然后又把手指放进袖子里,再问:‘大家还看到吗?’大家又回答说:‘看不到了。’佛说‘还没有看到本性’。请问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吗?”

  1. 先生(王阳明)回答:“手指有看见和看不见的情况,而你的本性(本心)始终存在。人们的精神总是在有视觉、听觉上追逐、徘徊,而不是在没有看见、听到的时候用功。因为不是看见、听到的是良知的本体,所以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功夫。学者应该时刻保持对那些看不见、听不见的事物的觉察,这样修行才能有实际效果。经过长时间的修养后,不需要刻意去追求什么,也不必去防范检查,那么真正的本性就能不断涌现。难道因为外界的视听感受而感到困扰和累赘吗?”

赏析:这是一段非常深刻的关于认识论和实践的观点。王阳明在这里强调了“良知”的存在,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智慧和能力去理解和实践真理。他强调人们在面对外界时,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观察,来深化自己的认识,而不是被外在的所见所闻所迷惑或限制。这种观点鼓励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不被外界的噪音和干扰所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