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注释】

传,传授。

之,代词,指“寂然不动”与“感而遂通”。

未应不是先,指没有动静的时候。

已应不是后,指有动静的时候。

【赏析】

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一段经典语录。在这段话中,王阳明阐述了人的内心世界,即人的本体,是常常处于一种寂然不动的状态下。同时,他也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是经常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中的,即经常处于一个感动之中。

“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这两句话,是王阳明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他认为,一个人在没有产生任何动静之前,其内心是寂静不动的;然而一旦产生了动静,其内心也必然随之而动。这就是他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的思想。

这种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超越。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人的内心世界是被严格约束的,被规定了的,不能有任何的自由和变化。然而,王阳明却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应该是自由的、变化的,它应该随着人的情绪和感受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思想,是一种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它强调了人的情感和感受的重要性,认为情感和感受是影响人的行为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同时,它也强调了人的行为和态度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行为和态度是影响人的内心世界的关键因素。

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同时也应该关注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