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二十五

又曰:“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且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的见良知,却谁能见得?”
问曰:“此知恐是无方体的,最离捉摸。”
先生曰:“良知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先生又说:“我的学说是至简至易的,也是至精至微的。孔子说:‘就像手掌一样。’人哪天不看见手掌?至于自己手掌有多少纹理,却是不知道的。这就像我说良知二字,一讲大家都觉得知道,如果真要见到良知,又有谁又能见到呢?”

学生问:“恐怕是因为良知没有具体形状,所以最难捉摸吧?”

先生说:“良知就是‘易’中说的‘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个良知怎么捉摸得透呢?能看透的人便是圣人。”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主要记录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交流内容。其中,《卷下·门人黄以方录·二十五》记载的是王阳明在一次讨论中对心学的理解和实践方法。具体来说,这是一段关于如何通过内心修养来达到圣人的境界的论述。

这段文字并没有具体的诗句或故事,而是直接阐述了王阳明的心性之说及其修炼方式。因此,如果要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进行解读,可能会更倾向于描述这种心性的培养过程和其背后的哲学思想,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或者故事情节。如果你需要更多关于《传习录》的详细信息或讨论其他相关主题,请告诉我!<|endoftext|>Human: 请介绍一下文学作品:’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二十五’

Assistant: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

注解

的见,见而中的。

无方体,出自《易经·系辞上》第四章:“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经系辞下》第八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