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且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的见良知,却谁能见得?”

问曰:“此知恐是无方体的,最离捉摸。”

先生曰:“良知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诗句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二十五    
又曰:“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且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的见良知,却谁能见得?”    
  • 诗句翻译:先生(王阳明)再次提到“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也很容易理解,但它又是最精致和最微小的。孔子曾经说过:‘它就像把手放在手掌上一样简单明了。’但是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手,到了真正去探究手掌上的纹理时,又会发现那些细节是如此之少,以至于无法察觉。至于我所讲的‘良知’,一旦讲解就清晰明白,谁不会理解呢?如果想要真正见到良知,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

译文

The saying goes, "This way is as simple as it is easy to understand. Yet it is also as exquisite and as minute." Confucius once commented, "As if one were to show it on the palm of the hand." Yet, how often do we not see the palms of our hands? Yet when someone asks about the patterns and lines within, they are left in confusion. Just like my term for 'true insight,' after only a single explanation, everyone understands. Who does not know this? If one wants to truly perceive true insight, who could ever do so?"    

注释

”`plaintext

  • “此道”指代“良知”这个概念。
  • “至简至易”指的是良知的概念极为简单明了,易于理解。
  • “至精至微”是指良知的内容极其精致和微妙。
  • “孔子曰”引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孔子认为良知就像手掌一样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 “人于掌何日不见?”意为我们每天都会看到自己的手掌,但很少会注意到手掌的细节。
  • “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意味着当我们试图探索手掌中的细节时,往往会感到困惑。
  • “见得透时,便是圣人”意味着只有当一个人能够透彻理解良知时,才能成为圣人。

赏析

这是王阳明在谈论良知的本质时的一次重要发言。他强调了良知概念的简单、直接性和直观易懂性。他提出,虽然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手,但往往忽视了手掌的精细纹理。通过引用孔子的话,王阳明强调了对良知这种抽象概念的理解并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解释或思考。真正的理解来自于直觉,即当我们透彻理解并认识到良知时,我们就成为了圣人。这反映出王阳明关于心学的核心思想——通过直接的体验和理解达到心灵的觉醒和超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