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见先生送二三耆宿出门,退坐于中轩,若有忧色。德洪趋进请问。先生曰:“顷与诸老论及此学,真员凿方枘。此道坦如道路,世儒往往自加荒塞,终身陷荆棘之场而不悔,吾不知其何说也!”
德洪退,谓朋友曰:“先生诲人,不择衰朽,仁人悯物之心也。”
诗句释义及译文:
- “尝见先生送二三耆宿出门,退坐于中轩,若有忧色。”
- 注释:曾看见先生送(送别)了几位年长的学者离开。
- 译文:我亲眼见过先生送别了几位年长的学者,他们离开后,先生坐在室内的中央,面色看起来有点忧愁。
- “德洪趋进请问。”
- 注释:德洪快步向前询问。
- 译文:德洪急忙上前向先生咨询。
- “先生曰:‘顷与诸老论及此学,真员凿方枘。’** 此道坦如道路,世儒往往自加荒塞,终身陷荆棘之场而不悔,吾不知其何说也!**”
- 注释:先生回答说:“我刚才跟各位长者讨论这个学问时,真的觉得像‘员凿方枘’一样不和谐。这个道理就像宽阔平坦的大道,但世上的读书人常常自己给自己的道路设障碍,一辈子困在荆棘丛生的路上也不觉得后悔。我真的不明白他们的依据是什么!”
- 译文:先生回应道:“刚才与诸位老前辈讨论这个学问时,感觉真是‘员凿方枘’不相容。这种道理就像宽阔平坦的大道,但世人常常给自己的人生之路设置障碍,终生陷于荆棘遍布的困境之中而毫不后悔,我真不明白他们的根据是什么!”
- “德洪退,谓朋友曰:’先生诲人,不择衰朽,仁人悯物之心也。’”
- 注释:德洪退出后,对朋友说:“先生的教诲从不嫌弃任何人,他的仁慈之情足以怜悯万物。”
- 译文:德洪退出后,对朋友讲述先生说:“先生的教诲从不嫌弃任何人,他的仁厚之情足以怜悯万物。”
赏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与门徒黄以方的对话,表达了王阳明对于当时学术界的一些忧虑和批评。他认为当时的学者们对待学问态度过于狭隘,不能包容不同的意见,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而故意排斥异己。王阳明的这种思想反映了他对于学术自由和开放态度的支持,以及对于学术发展应有包容性和多元性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