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山高六十三丈,周一十三里。钱武肃王封寿星宝石山,罗隐为之记。其绝顶为宝峰,有保ㄈ塔,一名宝所塔,盖保ㄈ塔也。宋太平兴国元年,吴越王?,闻唐亡而惧,乃与妻孙氏、子惟?、孙承?入朝,恐其被留,许造塔以保之。称名,尊天子也。至都,赐礼贤宅以居,赏赉甚厚。留两月遣还,赐一黄袱,封识甚固,戒曰:“途中宜密观。”及启之,则皆群臣乞留ㄈ章疏也,ㄈ甚感惧。既归,造塔以报佛恩。保ㄈ之名,遂误为保叔。不知者遂有“保叔缘何不保夫”之句。
ㄈ为人敬慎,放归后,每视事,徙坐东偏,谓左右曰:“西北者,神京在焉,天威不违颜咫尺,ㄈ敢宁居乎!”每修省入贡,焚香而后遣之。未几,以地归宋,封ㄈ为淮海国王。其塔,元至正末毁,僧慧炬重建。明成化间又毁,正德九年僧文镛再建。嘉靖元年又毁,二十二年僧永固再建。隆庆三年大风折其顶,塔亦渐圮,万历二十二年重修。其地有寿星石、屯霞石。去寺百步,有看松台,俯临巨壑,凌驾松抄,看者惊悸。
塔下石壁孤峭,缘壁有精庐四五间,为天然图画图。
黄久文《冬日登保ㄈ塔》诗:
当峰一塔微,落木净烟浦。日寒山影瘦,霜泐石棱苦。
山云自悠然,来者适为主。与子欲谈心,松风代吾语。
夏公谨《保ㄈ塔》诗:
客到西湖上,春游尚及时。石门深历险,山阁静凭危。
午寺鸣钟乱,风潮去舫迟。清樽欢不极,醉笔更题诗。
钱思复《保ㄈ塔》诗:
金刹天开画,铁檐风语铃。野云秋共白,江树晚逾青。
凿屋岩藏雨,粘崖石坠星。下看湖上客,歌吹正沉冥。
西湖梦寻 · 卷一 · 西湖北路 · 保俶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保俶塔》是张岱所著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全书共五卷七十二则,对杭州的重要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贤祭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深切怀念,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西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刻画得淋漓尽致。以下是对《西湖梦寻》的详细介绍:
创作背景:《西湖梦寻》的创作始于明末清初,作者张岱身处动乱的时代,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变迁与哀愁。在长达二十八年的阔别后,西湖的美景始终萦绕在他的梦境之中。正是这种深厚的情感基础,使得《西湖梦寻》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或游记,更是张岱对逝去岁月的回忆和对西湖深情的缅怀。
主要内容概述:《西湖梦寻》按照总记、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空间顺序依次展开。在北路部分,作者详细描述了宝石山及其上的宝峰塔(今称保俶塔)的历史与传说,这些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艺术特色:张岱的散文语言精炼而富有诗意,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比喻,使得《西湖梦寻》不仅是对景物的客观叙述,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抒发。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张岱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西湖梦寻》不仅是张岱文学创作的高峰,也是研究清代文人心态与文化态度的重要文献。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西湖世界,让后世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