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锦塘,一名孙堤,在断桥下。司礼太监孙隆于万历十七年修筑。堤阔二丈,遍植桃柳,一如苏堤。岁月既多,树皆合抱。行其下者,枝叶扶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意向言断桥残雪,或言月影也。苏堤离城远,为清波孔道,行旅甚稀。孙堤直达西泠,车马游人,往来如织。兼以西湖光艳,十里荷香,如入山阴道上,使人应接不暇。湖船小者,可入里湖,大者缘堤倚徙,由锦带桥循至望湖亭,亭在十锦塘之尽。渐近孤山,湖面宽厂。孙东瀛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筵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改作龙王堂,旁缀数楹,咽塞离披,旧景尽失。再去,则孙太监生祠,背山面湖,颇极壮丽。近为卢太监舍以供佛,改名卢舍庵,而以孙东瀛像置之佛龛之后。孙太监以数十万金钱装塑西湖,其功不在苏学士之下,乃使其遗像不得一见湖光山色,幽囚面壁,见之大为鲠闷。
袁宏道《断桥望湖亭小记》:
湖上由断桥至苏公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绔之盛,多于堤畔之柳,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全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艳,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望湖亭即断桥一带,堤甚工致,比苏公堤犹美。夹道种绯桃、垂柳、芙蓉、山茶之属二十余种。堤边白石砌如玉,布地皆软沙如茵。杭人曰:“此内使孙公所修饰也。”此公大是西湖功德主。自昭庆、天竺、净慈、龙井及山中庵院之属,所施不下数十万。余谓白、苏二公,西湖开山古佛,此公异日伽蓝也。“腐儒,几败乃公事!”可厌!可厌!
张京元《断桥小记》:
西湖之胜,在近;湖之易穷,亦在近。朝车暮舫,徒行缓步,人人可游,时时可游。而酒多于水,肉高于山,春时肩摩趾错,男女杂沓,以挨簇为乐。无论意不在山水,即桃容柳眼,自与东风相倚,游者何曾一着眸子也。
李流芳《断桥春望图题词》:
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便魂消欲死
西湖梦寻 · 卷三 · 西湖中路 · 十锦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十锦塘》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著的一部散文作品集。这部作品集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对杭州一带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贤祭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通过这种描述,不仅展示了杭州的自然美景,还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历史遗迹的深刻理解。
张岱的《西湖梦寻》作为一部散文作品集,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记录。全书共五卷七十二则,按照总记、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空间顺序依次写来。这样的结构不仅使得文本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十锦塘》中,张岱以诗意和哲理相结合的方式,描绘了西湖中路的景象。其中,十锦塘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更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境界,它象征着和谐与美好。通过对十锦塘的描述,张岱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在分析《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十锦塘》时,可以看到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他还将个人的感悟融入其中,使得作品充满了情感的色彩。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客观描写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
《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十锦塘》是张岱对于杭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一次深情回望和赞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深情回忆,张岱展现了他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部作品集不仅是了解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研究清代文人心态和文化背景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