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以己未九月五日至西湖,不寓楼阁,不舍庵刹,而以琴尊书札,托一小舟。而舟居之妙,在五善焉。舟人无酬答,一善也。昏晓不爽其候,二善也。访客登山,恣意所如,三善也。入断桥,出西泠,午眠夕兴,四善也。残客可避,时时移棹,五善也。挟此五善,以长于湖。僧上凫下,觞止茗生,篙楫因风,渔?聚火。盖以朝山夕水,临涧对松,岸柳池莲,藏身接友,早放孤山,晚依宝石,足了吾生,足济吾事矣。
王叔杲《十锦塘》诗:
横截平湖十里天,锦桥春接六桥烟。
芳林花发霞千树,断岸光分月两川。
几度觞飞堤外景,一清棹发镜中船。
奇观妆点知谁力,应有歌声被管弦。
白居易《望湖楼》诗:
尽日湖亭卧,心闲事亦稀。起因残醉醒,坐待晚凉归。
松雨飘苏帽,江风透葛衣。柳堤行不厌,沙软絮霏霏。
《西湖梦寻》中的十锦塘
在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笔下的《西湖梦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杭州山水的画卷。其中,“十锦塘”不仅是一个地名,更像是一首流动的诗篇,它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在这里寻找的是五善——舟居之妙,在五善焉。
“舟”是这首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承载着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向往。诗人选择以舟代步,不仅因为其便捷,更在于舟上能欣赏到沿途的美丽风景。而“居”字则表达了一种生活的态度,意味着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不失生活的精致与雅致。
在诗人眼中,舟居之妙体现在五善之上:无酬答、不拘泥于时刻、随心所欲地探访访客、自在地穿梭于断桥和西泠之间以及在午睡与晚起间寻找宁静。这五善构成了诗人对生活最朴素而又深刻的理解。他以琴尊书札寄托情感,托付给小船,让船成为自己心灵的港湾。
“五善”还体现了诗人对待西湖的态度和感受。他不仅看到了西湖的自然美,还感受到了与西湖相关的人文景观。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他都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这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使得他能够在西湖这个大舞台上尽情演绎自己的生命故事。
王叔杲的《十锦塘》同样展现了西湖的美,但更多的是从视觉的角度出发。他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十里平湖的景象,用生动的意象捕捉了春日六桥烟柳的风情。而诗人张岱则更多地从心灵出发,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
两首诗歌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传递出对西湖深深的眷恋之情。它们不仅是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追求。通过对“舟居之妙,在五善”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如何在自然与人为的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平衡,如何通过观察和感悟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在张岱的笔下,十锦塘不仅仅是一处地理位置,而是承载着人们情感与精神的载体。而在他的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份对西湖美景的无限向往和深深依恋,以及对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的深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