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监门小户亦携肴核纸钱,走至墓所、祭毕,则席地饮胙。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靓妆藻野,袨服缛川。随有货郎,路旁摆设古董古玩并小儿器具。博徒持小杌坐空地,左右铺衵衫半臂,纱裙汗帨,铜炉锡注,瓷瓯漆奁,及肩彘鲜鱼、秋梨福橘之属,呼朋引类,以钱掷地,谓之“跌成”;或六或八或十,谓之“六成”“八成”“十成”焉。百十其处,人环观之。是日,四方流离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踘;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然彼皆团簇一块,如画家横披;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则画家之手卷矣。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汴京景物,有方美人之思,而余目盱盱,能无梦想!
陶庵梦忆 · 卷五 · 扬州清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
《扬州清明》是清代散文家袁中郎的代表作之一,原载于1876年版《曲园琐记》,收录在《陶庵梦忆》卷五中。该篇描述了作者对扬州清明节风俗的描绘和感受,展现了扬州独特的文化和民俗风情。
这篇作品通过细腻的文字、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细节描写,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的画卷。文章不仅记录了扬州清明时节的各种习俗活动,如扫墓祭祖、踏青赏花等传统节日仪式,还融入了一些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思考。通过对这些风俗习惯的描绘,袁中郎试图展现扬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扬州清明》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描写,成为了清代文学作品中关于民俗文化和生活习俗的重要篇章之一,对于研究清代扬州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endoftext|>H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