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石部 · 雄黄

释名
亦名黄金石、石黄、熏黄。
气味
夺、平、寒、有毒。
主治
骨蒸发热(按:即今之肺结核)。用雄黄一两,加入小便一升中。另取方圆尺的石板一块,以炭火烧热,把雄黄尿汁淋在石上,垫上薄毡,令病人解衣顶被坐石上,勿使漏风。几次之后,病状即逐渐减轻。
伤寒咳逆。用雄黄一钱、酒一杯,同煎,病人趁热嗅其气。
阴部蚀烂,痛痒不已。用雄黄半两烧于瓶中,熏下部,有效。
偏头风。用雄黄、细辛,等分研细。每次取二、三分吹入鼻中,左痛吹右,右痛吹左。此方名“至灵散”。
腹胁痞块。用雄黄、白矾各一两,共研为末,加而糊调成膏,摊纸上,贴痞块处。贴至大便畅泄乃愈。
胁下痃癖(按:胁下觉有积聚,呼吸时常抽痛)。用雄黄一两、巴豆五钱,同研细。加白面二两,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四丸。以开过几次再放冷以后的水冲服。大便畅通,病即转好。此方名“煮黄丸”。
酒癖(饮酒过度引起头晕、恶心、呕吐,长期不愈)。用皂角子大的雄黄六小块、巴豆(连皮油)十五个、蝎子尾巴十五个,共研为末,加面粉五两半,滴水做成丸子,如豌豆大。丸子将干时放于麸中炒香。炒后,取丸子放水里观察。凡是浮在水面的就是好的,收存起来。每服二丸,温酒送下。此方名“酒征丸”。
油癖(特别喜欢吃油,缺油即病)。用雄黄半两,研末,水调服。
症瘕积聚。用雄黄二两,研细。水飞九次,放入新竹筒中,以蒸饼一块封住筒口,蒸七次。再用上等粉脂一两,和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七丸。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阴肿。用雄黄、矾石各二两,甘草一尺,加水五升,煮成二升,浸肿处。
食物中毒。用雄黄、青黛,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送下。
虫毒。用雄黄、生矾等分,加蜡做成丸药,如梧子大。每服七丸,开水送下。13、便血。用雄黄不拘多少,放入枣内,用线捆好,煎汤。另用铅一两,熔化后,倒入汤中同煮。自早至晚,不断添开水。煮毕,取出研细,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用原有的铅汤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本草纲目·石部·雄黄》是明代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药学巨著之一。全书共五十二卷,分为矿物、动物、植物、金石等四大部分,详细记载了当时已知的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性味、功效等信息,是一部集古代中医药学之大成的著作。

《本草纲目·石部·雄黄》中记载了雄黄的性状、来源、采集、炮制、加工、鉴别、性味、功能主治等内容。雄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方解石亚纲角闪石族雄黄矿,化学式为HgS,分子量为264.18,相对密度为4.39,硬度为3.5(摩氏硬度),熔点为782℃,沸点为1100℃。雄黄主要产于中国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以及日本的九州、北海道等地。

在《本草纲目·石部·雄黄》中,雄黄被描述为黄色或棕黄色粉末,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其性味甘、辛、寒,入肝、肺经,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明目退翳的功能。常用于治疗疮肿疼痛、疥癣瘙痒、目赤肿痛等症状。同时,雄黄还可以驱虫杀虫,常用于治疗绦虫病、蛔虫病、蛲虫病等症状。此外,雄黄还可以外用治疗痈疽发背、疔疖肿毒和蛇虫咬伤等外科疾病,并可用于治风疹瘙痒。

《本草纲目·石部·雄黄》是一部内容丰富、系统完备的药物学著作,对于研究和了解古代中医药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