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诗

彼无恶道绝闻名,群籁都为念佛声。
细溜通渠调锦瑟,微风吹树奏瑶笙。
鹤从翡翠帘前下,人在琉璃地上行。
往往悠然心不乱,琅琅天乐自来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净土诗》是一首长篇诗歌,由天目中峰禅师创作。中峰明本(1263—1323),号中峰,俗姓孙,出生于杭州。他不仅是一位高僧,也是中国禅宗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对净土宗的弘扬而闻名于世。他的《净土诗》不仅仅是宗教作品,更是一种哲学思考和精神追求的体现,通过这些文字,中峰明本向世人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烦恼、追求心灵净土的思想。

《净土诗》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对佛教教义的深刻阐释和艺术表达上。中峰明本运用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将复杂的佛教理念浓缩为简明易懂的文字,使读者能够轻松领会其中深意。例如,诗中提到“东海一丸红弹子”,通过这种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佛法无边,即使是微小的修行也能产生巨大的变化。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净土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押庚韵,体现了中峰明本严谨的诗歌结构与音韵美的结合。通过对佛教修行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示了其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探索,也体现了对佛法真谛的虔诚追求。如诗中的“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展现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超然态度,以及对于生死轮回的淡然理解。

中峰明本的《净土诗》是一首融合了佛教教义、诗歌美学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宗教文本,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