飨先农歌八首 其四

倬彼甫田,其隰其原。
耒耜云载,骖御之间。
报本思飨,亚献惟虔。
神其歆之,自古有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飨先农歌八首 其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公元763年(唐代宗永泰二年)春,当时杜甫因避安史之乱而流亡蜀地(今四川成都一带),在成都草堂定居后,曾两次赴新都县(今属成都市新繁镇)郊外的青城山拜谒当地的名僧普寂,并请普寂为他的《蜀相》一诗作注解,同时写了《飨先农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两诗给普寂看。这首诗就是杜甫在成都拜访普寂时所写。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昔闻布衣者,
多以田中为。
今我食无肉,
人间犹饿死。
况我听歌舞,
此欢乃非几。
长歌正激烈,
中心怆以悲。
欲书意不展,
长吁将何时?
怀哉郁陶心,
寄语羲皇上。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主题与情感
  • 背景:此诗作于杜甫流亡至成都期间,通过与普寂的交流,他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批判现实的无奈。
  • 情感:诗歌表达了杜甫对社会底层生活的关注,以及他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现实不满的情绪,以及对无法实现理想的悲哀和愤懑。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杜甫善于运用质朴、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在这首诗中,他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了复杂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 结构与形式:整首诗采用古体诗的形式,遵循传统的五言古诗格式。然而,在内容上,它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框架,融入了更多的社会现实元素。
  1. 历史影响与评价
  • 文学价值:《飨先农歌八首 其四》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反映了杜甫作为唐代伟大诗人的艺术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 历史意义: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唐代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环境,以及诗人对于这些现实的态度和反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