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鹤焚香

白玉刻为鹤,鹤背可焚兰。
朱火若萤聚,青烟随烬残。
孚尹自旁达,氤氲相控揣。
如闻九皋唳,翻胜博山安。
娱客白日晚,奉君清夜阑。
谁将别鹄操,和我广陵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玉鹤焚香》是明代诗人释妙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背景
  • 作者简介:释妙声,字九皋,吴县人,元末居景德寺,后居常熟慧日寺,又主平江北禅寺。洪武三年,与释万金同被召,莅天下释教。所作诗文,缮写藏之山房。
  • 生活经历:释妙声生活在明朝初年,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风貌。
  1.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玉鹤焚香》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诗中通过对白玉刻鹤和焚兰的描绘,形象地展现了一幅清幽雅致的画面。同时,诗人运用“孚尹自旁达”等意象,表达了对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情感表达:诗中的情感表达丰富而细腻。诗人通过描写奉君清夜阑的情景,表达了对君主忠诚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玉鹤焚香》作为释妙声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明代初期文人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 传承价值:尽管这首诗在历史上并未引起太大的关注,但它仍然具有传承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初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明代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逐渐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释妙声创作了《玉鹤焚香》这首诗,以表达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个人经历:释妙声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他曾在多个寺庙担任主持,参与过政治事件,也曾经历过人生的低谷。这些经历都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1. 艺术手法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反问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意境营造:诗中的意境营造得相当成功。诗人通过对玉鹤焚兰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同时,诗人还通过描写奉君清夜阑的情景,表达了对君主的忠诚之情。
  1. 读者反响
  • 读者评价:虽然《玉鹤焚香》在历史上未能引起太大的关注,但在当代仍有一些读者对其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研究价值: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玉鹤焚香》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明代初期的文化风貌和文人心态。

《玉鹤焚香》是释妙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明朝初期文人诗歌创作的一个亮点。尽管在历史上并未引起太大的关注,但这首诗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朝初期的文化风貌和文人心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