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杂咏 其三

万竹千松远近同,嫩岚残霭有无中。
斜阳不会藏踪迹,露出前峰一抹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居杂咏 其三》是清代诗人法杲所作。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内心的深刻洞察。下面将围绕这首诗进行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法杲,字雪山,出家于吴门的云隐庵,以舞象之年开始修习瑜伽法。他后来弃去世俗生活,专注于出世修行,与一雨润等高僧一同探讨佛法。
  • 文学成就:法杲不仅是一位宗教学者,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以及表达个人情感。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暮投岩下寺,路失问潺湲。月出翻嫌树,云归不辨山。石桥临水断,茅屋映溪关。别有高栖者,钟声杳霭间。
  • 翻译:傍晚时分到达山下的寺庙,但因为迷路而忘记了来时的路径。月光从树上洒下来,反而让树木显得更加幽暗;云彩飘回山间时,已分辨不出山峰的具体轮廓。石桥横跨在溪流之上,却因断裂而中断了桥梁;旁边的茅屋被溪水映照着,仿佛与世隔绝。远处还有高人隐居,钟声在寂静中传来,给人一种深远而宁静的感觉。
  1.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景色和修行者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心灵归宿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寻求精神寄托的人生态度。
  • 艺术特色:法杲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他的笔触细腻地捕捉了山居生活的点滴,无论是静谧的夜晚还是清晨的薄雾,都充满了诗意。此外,诗歌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对生命和宇宙的一种深刻思考。
  1. 历史背景:在明代的背景下,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法杲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文人对于精神世界探索和文化传承的追求。

《山居杂咏 其三》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诗人内心世界和追求精神自由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及其在文化史上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