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海州城闻砧

独立复长吟,孤城急夜砧。
不知闺里意,只讶客途心。
萧瑟江关远,洪蒙天地深。
愁来频不已,辜负启期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海州城闻砧》是一首唐代诗人孟郊的五言律诗,并非明代释今无的作品,而是孟郊在游子思乡情感中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砧声为象征,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从诗歌创作背景来看,孟郊是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体验而著称。《宿海州城闻砧》的创作背景与孟郊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作为一位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的游子,孟郊在听到夜晚海州城内急迫的砧声时,引发了他对远方亲人和故乡的深刻思念。这种情感体验促使他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从诗歌内容与结构来看,《宿海州城闻砧》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四联,共八句。诗歌以“闻砧”开篇,描绘了诗人在深夜听到砧声时的孤独感受。随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心情,以及无法得知闺中人心意的困惑。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砧声、江关、洪濛天地等,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沉的情感。

从诗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来看,《宿海州城闻砧》不仅是孟郊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社会文化的特点,以及诗人孟郊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通过对孟郊的《宿海州城闻砧》进行详细介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五言律诗,它不仅是孟郊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唐代文学艺术的重要体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才能,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观察唐代社会风情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