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作阑干石作梁,银河清夜共辉光。
经营自出天工妙,锼琢仍归匠者良。
大驾亲临观气象,群臣载拜献词章。
谁知千古不磨迹,地久天长转更彰。
钦和御制江东桥诗 其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钦和御制江东桥诗 其一》是释宗泐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元末明初时期。这首诗通过描绘江边石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诗的开篇“玉作阑干石作梁”,便用玉石砌成的栏杆和石头搭建的桥梁作为画面的主体,展现了江东桥的雄伟景象。接着,“银河清夜共辉光”则将银河与清夜相联系,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在结构上,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以自然景观的宏大来映衬人文建筑的精致。
“经营自出天工妙,锼琢仍归匠者良”两句,进一步描述了江东桥的建筑工艺。这里的“天工”意味着天然而成,而“雕琢”指人工雕饰,强调了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体现了古人对建筑艺术的追求与创新。这两句不仅赞美了江东桥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工匠技艺的认可和尊重。
“大驾亲临观气象,群臣载拜献词章”。这里提到了皇帝的到来,显示了江东桥的重要性和当时的繁荣景象。同时,群臣的朝拜和献词,象征着国家的权威和人民对帝王的敬仰。这种场景不仅展示了朝廷的权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最后,“谁知千古不磨迹,地久天长转更彰”,则是对江东桥历史价值的肯定。诗人感叹即使是千年之后,江东桥依然屹立不倒,它的存在证明了历史的深远和文化的传承。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江东桥不朽价值的赞美以及对历史变迁中文化永续的期许。
《钦和御制江东桥诗·其一》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诗歌,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社会政治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社会结构和历史观念的演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