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彬叔往同安二首其二

南州乱无家,寇盗纵横驰。
白骨蔽原野,火炎城与池。
千里何萧条,四顾令人悲。
倬哉皖公城,当此江之湄。
崇墉上峨峨,阵列纷鱼丽。
明公秉高节,德泽被华滋。
而蒙天子恩,慰尔长渴饥。
大田既多稼,王师良有仪。
君行利攸往,乐土寔在兹。
嘉宾复来集,兼遂平生知。
春兰丽芳渚,鸣凤翔高枝。
裴回歧路侧,未忍言别离。
别离何以赠,载咏南山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王彬叔往同安二首其二’是元代诗人郭奎的一首七言古诗,其内容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至同安的关切与哀叹。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郭奎生平:郭奎(1307-?),字子章,号青萝道人,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和画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画山水,有《青萝集》等传世作品。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郭奎任翰林待制期间,他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京城,前往同安。这首诗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1. 诗词原文
    南州乱无家,寇盗纵横驰。白骨蔽原野,火炎城与池。千里何萧条,四顾令人悲。倬哉皖公城,当此江之湄。崇墉上峨峨,阵列纷鱼丽。明公秉高节,德泽被华滋。

  2. 诗词赏析

  • 描绘景象:诗人通过“寇盗纵横驰”与“白骨蔽原野”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南州的战乱与荒凉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死寂之中。
  • 表达情感:诗中的“千里何萧条,四顾令人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离家乡、奔赴战场的深切同情。这种情感在整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强调。
  • 赞美品质:最后两句“倬哉皖公城,当此江之湄。崇墉上峨峨,阵列纷鱼丽。”则赞颂了友人的高尚品德和英勇形象,以及他在危难时刻的坚定信念。

‘送王彬叔往同安二首其二’不仅展示了郭奎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还深刻反映了元代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及其精神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及个人命运的交织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