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徐伯廉再往南陵

又向南陵去,复携良友同。
人烟千嶂里,客路百花中。
雉雊初晴日,莺啼满树风。
渐知精舍近,清磬出林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徐伯廉再往南陵》是一首由明朝全室宗泐创作的古诗词。这首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典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下面是对这首诗歌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作者背景:全室宗泐,字汝修,号南野,明代著名诗人、画家,其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入诗,意境深远。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深受后世推崇。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氛围浓厚,文人墨客辈出,诗歌成为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的重要途径。
  1. 诗歌原文
  • 诗意描述:首联“又向南陵去,复携良友同”,展现了诗人再次前往南陵的情景,以及与朋友同行的喜悦之情。
  • 意象描绘:颔联“人烟千嶂里,客路百花中”描绘了南陵的自然风貌,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生动地勾勒出南陵的美丽景色。
  • 细节描写:“雉雊初晴日,莺啼满树风”则通过细腻的观察,将南陵春天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既展示了动物的自然行为,也渲染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1. 诗歌赏析
  • 意境营造:全室宗泐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观察力,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自然世界。诗中的“清磬出林东”,不仅仅是对声音的描述,更是对南陵生活氛围的写照。
  • 情感传达: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南陵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渗透在每一句诗中,让人读来倍感亲切。
  • 艺术成就:全室宗泐在这首诗中的艺术表现力极强,无论是语言的选择还是句式的排列,都显示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1. 文化意义
  • 地域文化反映: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南陵地区的山水美景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该地区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 人文情怀体现:诗人通过诗歌抒发了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这是中华文化中极为宝贵的人文情怀。

《与徐伯廉再往南陵》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受到赞誉,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价值,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提升文学素养,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