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向南陵去,复携良友同。
人烟千嶂里,客路百花中。
雉雊初晴日,莺啼满树风。
渐知精舍近,清磬出林东。
【注释】
①徐伯廉:作者的朋友。
②复:又,再。
③人烟:人烟即村落中的炊烟。千嶂:重重的山峰。嶂,山名。
④客路:指旅途。
⑤雉雊(zhì gǒu)初晴日:雉鸟鸣叫,这是古人认为的吉祥之兆,初晴日则表示春暖花开,是出游的好时节。
⑥莺啼满树风:莺鸟啼鸣,声音入耳,满树都是,风也随着莺啼而动。
⑦渐知精舍近:逐渐明白寺院就在附近了。精舍,这里指寺院。
⑧清磬:寺庙中用来诵经时敲打的乐器,磬声清脆悦耳。
【译文】
再次与朋友徐伯廉前往南陵
又向南方前进,携带良友同行。
在人烟稀少的千嶂之间,我行走在百花盛开的路途上。
雉鸡报晓,初晴之日,黄莺啼叫,满树春风。
逐渐懂得寺院就在附近了,寺里僧人敲着清磬,磬声悠扬,传出树林深处。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八年(813)春。诗人与友人徐伯廉同游南陵,一路上饱览山水之美,心旷神怡。这首诗即是写景抒情之作。
首句“与徐伯廉再往南陵”,点明出游的地点和目的。徐伯廉是作者的好友,二人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谈诗论文,此次出游是为了重游南陵,故用“再”字。“又”字表明此次出游非同一般,因为前面已经写过南陵的美景,所以这次出游更令人期待。次句“复携良友同”,说明这次出游是带着良朋好侣一起的。“携”字既写出了携友同行的情景,也表现出了对良朋的珍视和对友情的珍惜;“良友”则突出了朋友的重要性。
三、四两句“人烟千嶂里,客路百花中。”是诗人眼中的南陵风光。“人烟”是指村庄或城镇中的人口聚居区,此处指南陵;“千嶂”是指连绵不断的山峰,形容南陵周围的群山峻岭,层层叠叠;“客路”是指旅途中的道路,此处指的是诗人与朋友徐伯廉共同走过的路;“百花”是指各种鲜花。这两句是说:在南陵周围有千重的青山,在花海中,我们一路走来,观赏着美丽的风景。“人烟”、“客路”、“百花”这些词语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五、六两句“雉雊初晴日,莺啼满树风。”是诗人眼中的南陵晨景。“雉雊”是指野鸡鸣叫,是一种吉祥之兆;“初晴日”是指晴朗的天气,此时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莺啼”是指黄莺的啼鸣声,声音婉转悦耳;“满树风”则是指风吹拂下,树枝上黄莺的啼鸣声回荡在空中。这两句是说:清晨的时候,野鸡刚刚打鸣,初晴之日阳光明媚,黄莺在树上欢唱,一阵风吹过,黄莺的啼鸣声在树上回荡。这里的“雉”、“莺”都是指鸟类,而鸟儿们却成了诗人眼中最美的风景,让人陶醉其中。
七、八两句“渐知精舍近,清磬出林东。”是诗人眼中的南陵寺院。“精舍”指的是佛教寺院,是修行、讲经的地方;“清磬”是指寺庙中用来诵经时敲打的一种乐器,磬声清脆悦耳。这两句是说:渐渐地发现寺院就在眼前了,寺庙里的僧人敲着清磬,磬声悠扬,从树林深处传来。这里的“近”字既表达了诗人对寺院的向往之情,又表明了自己已经来到寺院附近。而“磬”字则让人想到了寺庙中宁静祥和的氛围,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宁静的感觉。
这首诗通过对南陵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南陵的自然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同时,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