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榻坐来久,松涛万壑声。
轻扬同梵呗,细奏学龙笙。
不独回禅寂,犹能悦圣情。
莫归还在耳,魂梦亦须清。

应制赋听松

石榻坐来久,松涛万壑声。

轻扬同梵呗,细奏学龙笙。

不独回禅寂,犹能悦圣情。

莫归还在耳,魂梦亦须清。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听松》。诗中描绘了听松的意境,通过对松树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句“石榻坐来久”,描绘了诗人长时间坐在石榻上的情景。石榻是古代的一种石制的床,通常用石头制成,上面铺设木板。石榻可以给人一种安静、舒适的感觉,让诗人感到放松和愉悦。

次句“松涛万壑声”,描述了松林中传来的阵阵松涛声。松涛声在山谷间回荡,形成了一种壮观的声音景观。这种声音让人感到宁静、安详,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听松的过程。“轻扬同梵呗”,这里的“轻扬”形容松涛声随风飘荡的样子,与佛教的梵呗相类似。梵呗是一种宗教音乐,通常用来诵经、祈祷等仪式。在这里,诗人将松涛声比喻为梵呗,暗示着这声音具有一种神圣的力量。

“细奏学龙笙”,这里的“细奏”形容声音细腻而悠扬。龙笙是一种古代的乐器,通常用竹子制成,形状像龙。在这里,诗人将松涛声比作龙笙,暗示着这声音具有一种高贵的气质。

最后两句“不独回禅寂,犹能悦圣情”,总结了前文的内容。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听松的感受。他认为,这声音不仅能够让人回到禅寂的境界,还能让人感受到圣人的情感。这里的“禅寂”指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而“圣情”则是指圣人的情感。诗人认为,这声音能够超越世俗的纷扰,让人沉浸在圣人的情感之中。

整首诗通过描绘听松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诗人通过对松树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同时也抒发了他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